首页 放生的好 佛经念诵 放生果报 佛法导论 放生咒 佛教故事 放生念诵 佛教修行 放生时间

佛法导论

自然和谐共处的新使者:生命的守护者

来源:http://www.lkzgj.com 作者:成都代放生协会 发布时间:2024-04-23
摘要:一般来说,环保的概念不外乎净化国土、尊重生命,也就是我们佛教常说的 "。首先,净土或佛教境界是完全可以达到的,但必须通过我们的努力,通过自我完善、自我提升,实现宇宙

生命的守护者决定人与自然的和谐

圣凯法师

每个净土都应该净化环境、净化生命、净化经济、净化人、净化身、净化心。

--阿弥陀佛不是反对生命本身,而是反对贪图生命的享受。

--人类在破坏其他动物和大自然完整性的同时,也同样危害着全人类的健康。

--任何生命都是贪婪的,都希望拥有 "生命之乐"。人类需要维持生命,同样,所有其他形式的生命也需要维持生命。

--中国佛教的生态观

西方批评基督教的迟钝,我们中国佛教的迟钝更可怕,也许近乎麻木。因为佛教在每一个时代的发展,都是为了解决一个时代所面临的困惑,为这个时代的发展提供清醒的头脑。佛教最大的社会功能就是清醒剂的作用,而我们现在佛教界却没有时代意识,我们被经济大潮冲昏了头脑,社会搞经济开放,我们佛教也去凑热闹。因此,我们自己也很迷茫,拿什么奉献给社会呢?

然而,我们伟大的佛陀和大师们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的食粮,佛教就是一个亟待挖掘的最大宝库。一般来说,环保的概念不外乎净化国土、尊重生命,也就是我们佛教常说的 "富饶国土、利益众生"。下面,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中国佛教的生态观。

1. 净心与净土

净土是人类的共同理想,也是佛教徒的共同追求。但在佛经中,净土被称为 "佛刹"、"佛界 "或 "佛土"。池田大作先生认为:"所谓佛界,是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实存,它源于探究宇宙人生客观规律的智慧,源于宇宙人生与自性人生同一的认知,是建立幸福的真正源泉。" 首先,净土或佛教境界是完全可以达到的,但必须通过我们的努力,通过自我完善、自我提升,实现宇宙生命与个体生命的融合,这样才能往生净土。

一说到净土,佛教徒马上就会说 "西方净土"。佛陀宣说西方净土是正法庄严之地,印度石藏菩萨在《往生净土论》中将西方净土概括为三大庄严:器世庄严、阿弥陀佛庄严、诸菩萨庄严,共二十九种庄严。其实,每一个净土都应该从环境、生活、经济、人、身、心等方面进行净化。但是,当我们提倡 "求生净土 "时,不要忘记净土的成就不是凭空而来的,而是要 "庄严净土"。念阿弥陀佛,但不学阿弥陀佛的精神,努力庄严净土,这叫 "占阿弥陀佛的便宜",不是真佛!

自然和谐共处的新使者:生命的守护者

净土宗的修行,主要是基于人性的健全发展,因为作为凡夫,总有很多欲望。因此,阿弥陀佛在建造极乐世界时,充分考虑了人性的特点,让人们在净土生活时满足往生者的欲望。净土的生活以人的解脱为中心,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修行。从净土的种种庄严中,我们可以认识到,阿弥陀佛不是反对生命本身,而是反对贪图生命的享受。

随着现代佛教的发展,为了让更多的佛教徒关注现实生活,"人间净土 "被提出来,倡导在现实世界中建设美好的净土。"人间净土 "和 "佛教环保 "的理论基础源自《维摩诘经》,"菩萨欲得净土,当净其心;心净则佛土净"。佛土就会清净。然而,对这句话的理解却产生了不同的环保概念。

台湾佛教界已开始从事环境保护工作。其中,花莲慈济慈善会提倡的 "保留人间净土 "和台北农讲所与法鼓山倡导的 "心系环保",当代台湾佛教界的环保运动可谓硕果累累。但是,台湾杨惠南教授对这两种环保理念提出了批评:第一,从实际环保工作来看。首先,在实际环保工作方面,它们都偏重于垃圾回收和植树造林,没有解决台湾环境污染的两大源头:资本家开办的工厂和代表资本家利益的政府;其次,在环保理念的树立方面。二者都有 "重(内)心 "轻"(外)环境 "的倾向:都偏重于清除 "心理垃圾"(贪、嗔、痴等烦恼),而忽视外部世界的现实问题(如土地污染、河流溪涧等)。二者都偏重于清除 "精神垃圾"(贪、嗔、痴等烦恼),却忽视了对外部世界现实垃圾(土地污染、河流污染、空气污染、核能污染等)的预防和清理。与此同时 在《维摩诘经》中,有很长一段论述 "净土行",但后人往往断章取义,造成一些偏颇。首先,宝积菩萨向释迦牟尼佛请教 "菩萨净土行"。佛陀回答说:"一切众生等,皆是菩萨净土"。换句话说,众生有很多不同的类别,不同类别的众生应该有不同类型的净土(佛土)。接着,佛陀详细讲解了修行净土的十七种功德: (1)直心;(2)深心;(3)菩提心;(4)布施;(5)持戒;(6)忍辱;(7)精进;(8)禅定;(9)智慧;(10)四无量;(11)四摄;(12)方便;(13)三十七道品;(14)菩萨净土。)三十七道品;(14)归心;(15)说除八难;(16)自守戒律,不讥其缺;(17)十善。

接着,佛陀又给出了另一个重要的教导:"菩萨直心,则能发行。发则心深。心深则意伏。意志降伏,则言行一致。修言,则能归心。归心则有方便。有了方便,就能觉悟众生。众生成就,佛土清净。佛土清净,则言语清净。言语清净,则智慧清净。智净则心净。心净则一切功德皆净。是故,宝志!菩萨欲得净土,当净其心;心净则佛土净"。

在这段经文中,还有十三个修行步骤,概括起来就是 "行净则众生净"、"众生净则佛土净"、"佛土净则心净"。然后,又有 "菩萨欲得净土,当净其心;心净则佛土净 "的名言。因此,杨惠南教授指出,"佛土清净 "显然比内在的 "心净 "更必要、更根本。也就是说,"佛土清净 "是 "心灵清净 "的 "本因",而不是 "心灵清净 "的 "结果"。换句话说,如果外在的佛土不清净,那么内在的烦恼心就无法彻底净化。只要 "境界解脱",紧接着就是 "心解脱",甚至彻底解脱成佛--"一切功德皆悉清净"!一切功德皆清净"。

从《金刚经》中我们可以看出,净土的实现是由于 "净行 "的实践,虽然我们净化了自己内心世界的烦恼,但并不能使所有众生都清净,净土的关键在于净化所有众生。净土的关键在于 "净化众生"。只有更多的人参与 "净土修行",我们的净土才能实现。

但是,我们必须看到,佛教作为一种宗教,在中国社会其实是一个 "弱势群体",僧人更是社会的 "另类",从古至今都是如此。我们佛教界只能呼吁更多的佛教徒参与到佛教事业中来,对于非佛教徒,我们缺乏号召力。环保事业也是如此。佛教的教义从来都是通过感动和劝化来实现的,不可能用强制的力量来贯彻佛陀的教义。因此,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"心灵环保 "和 "人间净土"。所以,证严法师把 "不说谎"、"生气时念佛"、"开车不冲不挤"、"做好事、说好话、存好心 "这些纯粹修心养性的内在德行,都视为环保的德行。这其实是佛教徒自己在努力,让更多的个体生命形成群体生命,以 "众生清净 "带动 "佛土清净"。只有将目光从经典转向现实世界,我们才能理解教义与实践的区别。

2. 尊重生命

"国土清净 "离不开 "众生清净",所以真正的 "国土清净 "至少有两个内涵:

第一,在物质世界中,众生美好有序地共存,充满事业的和谐;

第二,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,获得解脱和自由,实现世界和平与纯净的生活理想。如果将其转化为生态意义,则意味着:第一,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良好运转;第二,建立和维护一个能够健全运转的社会。那么,净化土地最实际的行动就是让生态系统充满活力,让社会永续发展。

当然,要实现土地的纯净,首先必须净化众生。这就是佛教强调 "尊重生命 "的原因。从生态学角度讲,这里的生命应包括所有生物,即植物和动物。为此,我们提出了 "众生有性"、"众生皆有佛性 "和 "慈悲 "三个概念。

(1) 轮回、佛性、慈悲。深层生态学已经指出,目前代生状态的危机根源在于人类中心主义,因此消除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学发展的前提,也是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原则。人类在破坏其他动物和自然完整性的同时,也同样危害着全人类的健康。

而佛教虽然主张以人为本,却能将宇宙中的一切有情众生统一起来。虽然人是宇宙生命的中心,但人作为一种生命形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。生命形式的转变让人类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无常,任何生命形式都可能是自己的过去或未来。这就是生命起源理论所揭示的智慧,在这个层面上,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对其他生命形式采取傲慢和粗暴的态度。

同时,佛教还认为 "众生皆有佛性"。众生皆可成佛,不仅人类有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利,其他一切生命形式也都有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利,这充分肯定了生命的尊严。生命的尊严之所以至高无上,是因为所有生命都蕴含着最宝贵的财富--佛性。在这方面,众生平等。因此,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,《法华经》中的 "常住菩萨 "才对众生顶礼膜拜。也就是说,所有众生都有作为众生的基本尊严,认识到这一点,就会尊重其他众生。

为了从 "众生皆有佛性 "的事实中提升生命的尊严,佛教提倡 "慈悲",这是一种消除自我中心和利己主义的精神。所谓 "慈悲",简单地说就是 "同甘共苦"。"拔苦 "以 "同苦 "为基础,即感同身受,根除痛苦;"同乐 "是让众生 "生乐"。生之乐 "是从生命深处涌现出来的纯净、强大的喜悦。

所有生命都渴望死亡,都希望获得 "生命之乐"。人类需要生存,所有其他形式的生命也是如此。但是,我们人类的快乐建立在其他生命的痛苦之上。佛陀看到了这一点,从生命尊严的角度出发,建议佛教徒戒杀放生。所以《梵网经》中说:"若佛子以慈悲心,行放生业,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无有不受生,是故六道一切众生,皆是我父母。凡杀生食者,即杀我父母,亦杀我前身,一切地水是我初身,一切风火是我本身,故常行放生。" 这种对生命的充分尊重,是佛教对生态的最大贡献。

(2) 无感性。生态是由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组成的,它们之间不是对立的,而是相互依存的;它们是一体的、不可分割的。这就是 "依存不二 "的思想,因此,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网,它是一个有机体,各部分有序运作,从而组合成一个和谐完整的统一体。因此,对非生命系统的掠夺、干扰和破坏,将瓦解支撑生命存在的结构,违背生命之网的原则。

佛教不仅从这一缘起论出发,对无生命系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,而且提出了 "无情有性 "的思想,将无生命系统提升到生命的尊严。唐代天台宗的湛然法师沿袭了天台宗的三千心性思想,提出了佛性圆融、无所不包的特点。这就是说,在众生烦恼妄心的体性中,有佛性的正因,能了知其不内不外、遍满虚空的特点,就意味着不离无觉。同时,湛然法师还认为,法性即佛性,因此佛性并不专属于众生。法性即佛性,而带流苏的真如也是佛性的代名词,所以带流苏的真如即是带流苏的佛性,佛性即是法身佛性,而法身佛性又与真如 "体性不同"。这样,草木等众生也有佛性。正所谓 "成佛见法界,草木大地皆成佛"。这样的佛性观不仅让人类不再把草木人不是生命共同体的主人,而是生命共同体的守护者,人的尊严就体现在这种守护之中。守护意味着对自然万物的怜悯,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,而人的尊严则源于怜悯与和谐。


参考资料
责任编辑:admin
首页 | 放生的好处 | 佛经念诵 | 放生果报 | 佛法导论 | 放生咒 | 佛教故事 | 放生念诵 | 佛教修行 | 放生时间表

Copyright 2019-2030 成都代放生协会 成都代放生_成都放生时间_成都放生鹅_成都代放生协会 网站地图 sitemap.xml tag列表

电脑版 | 移动版